今年第五十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頒給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的六位主持人,其中除了一名臺灣資深廣播人外,其餘五人分別是來自越南、印尼、泰國、大陸的新住民,這是個由新住民共同主持、策劃主題、邀請來賓的節目,強調用新住民觀點及母語來陳述 50 萬新住民的心聲,並為他們發聲。可見這些年來新住民的文化在臺灣其可見度已逐漸提升,重要性也正不斷增強中。
臺灣由於經濟結構的改變、高等教育的擴張及婚姻市場的偏好造就了許多跨國婚姻,有將近 50 萬的新住民女性在過去二十幾年間密集地移入,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及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跨國婚姻雖自 98 年已出現趨勢,據內政部統計,至 103 年底臺灣外籍配偶人數依然高達 49 萬 5907 人。翻開臺灣史,我們不難發現長期以來臺灣就是移民匯集的社會,無論遠自明朝的鄭成功,清末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移民,以及於二戰後的中國移民都在不同時期為這塊土地注入新血,在不斷的磨合適應中彼此融合而創造出新的文化。嚴格來說,來到這塊地土的,只是「先到」與「後到」的問題,而非「本地」與「外來」之爭。
特別是當這塊土地正面臨人口結構上前所未有的挑戰時,新住民女性更是扮演者無可或缺的角色。當高齡化及少子女化同時挾擊而來,未來青壯人口所需負擔的扶養比(0-14 人口+65 以上人口)/15-64(勞動人口)已經從 100 年代的 35%上升到 130 年的接近七成,其中尤以扶老比最值得重視,因為幼年人口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成為分母(勞動人口),老年人口除了死亡之外將始終維持在分子(被照顧人口)。全台國中小學生在短短 10 年內,由 284 萬人降至 206 萬人,反觀新移民子女愈來愈多,由 4 萬 6000 人成長至今有 21 萬 1000 人,其中新移民父母中,以越南籍 8 萬 5207 人最多,其次是大陸和印尼等。新住民女性的移入,無論在減緩我國生育率下降、補充勞動力不足、肩負高齡者照護等面向都功不可没。
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新移民女性所期盼的,不是扮演社會救星的角色,而是跟你我一樣,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尋找幸福快樂的人生。可惜早年臺灣社會對於她們的誤解與偏見,一度將她們視為「問題」而非「資源」,事實上這群新移民就和臺灣歷史不同階段所出現的移民一樣,應是灌注本地多元文化的寶貴資產,絕非社會的問題或負擔。營造友善環境,並透過各種學習資源協助,讓跨國婚姻中的新移民,也能在臺灣安身立命,為臺灣的未來貢獻心力,是政府這些年間積極努力的工作方向。
對於初來乍到的新住民女性,語言是他們面對臺灣文化的第一個困難,但婚姻家庭更是他們生活的主軸核心,統計資料顯示新住民的婚姻相較於本國人婚姻有較高的離婚率,可見他們的婚姻適應需要更多的協助。過去這幾年本人參與帶領移民署新北市中和服務站所提供新住民婚姻教育的課程,通常這些語言仍不流暢的新住民在先生的陪同下,有些甚至在婆婆的陪同下來上課。雖然礙於語言,即使透過通譯我們仍無法確知她們對課程內容的吸收程度,但先生能陪同出席就是很大的突破。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對新住民婚姻而言更是兩個文化相遇的事,課堂上我常挑戰這些臺灣先生,過了兩年後太太肯定能流利掌握國語,但我們中間有多少人可以同等地以太太的母語來溝通呢?絕大部分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因而更鼓勵臺灣先生能珍惜寶貝身旁的新住民妻子,在婚姻建立期,若先生就能了解婚姻經營的祕訣,對於新住民女性在臺文化適應及往後的婚姻生活都會很有幫助,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過去兩年筆者帶著大學生到緬甸僑校從事海外服務學習,緬甸因政治因素不穩定,最近市場經濟才開始活絡運作,算是一塊極待開發的處女地,不少對市場敏感的臺商已經進駐,希望拔得頭籌,但在業務的擴展上卻遇到瓶頸,目前正急切需要能同時掌握緬語與華語雙語的人才的協助,而此類似的契機也同樣出現在越南、泰國等其它東南亞國家。這也正是臺灣新住民第二代的文化優勢所在,目前政府有多項計畫是針對提升新住民二代的語言優勢。除了鼓勵新住民在家說母語,在學校的母語教學課程也包含東南亞母語,此外,若能加強培育優秀的新住民女性成為母語的講師,也將是推動語言培力與多元文化重要的助力!
作‧者‧介‧紹 |
潘榮吉 |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助理教授兼服務學習中心主任 |
德國奧登堡大學 哲學(教育學類)博士 轉貼自教育部家庭教育網-家庭教育專欄 |